大家喜欢孩子,第一是由于孩子们是大家生命的延续,继承了大家所有些美好和与众不同的自我。
第二大家喜欢孩子,更是由于孩子是最单纯的大家,是大家刚开始梦想的样子。没攻击性,没重压。孩子们简单,表里如一。对哲学家来讲,这类只有在斗争和压迫后才会出现。
哲学家告诉大伙一个道理,“只有孩子和傻瓜才能说实话。”不知为什么,他们的单纯和简单能由心而发的快乐。
看看新生儿,看起来样子非常奇怪,非常丑,非常脏。但给人感觉非常神奇又非常真实。婴儿可以给你无限的可能性。有能力达成一个奇迹,那就是成长。你能想到吗,这个哇哇大哭、感觉痛苦的奇特婴儿将会尝尽爱、恨、快乐、痛苦等。
他哭是什么原因在妈妈安静温暖的子宫里睡了那样久,忽然需要自主呼吸。因此,他受害怕。看到光,他会感到刺痛。听到那样多奇怪的声音,他会被吓到。寒冷侵蚀了他的皮肤,所有都是那样陌生和叫人害怕。
但事实并不是这样。孩子能非常快地适应这个世界,能容入到新的环境中来。他只能看到淡淡的光,只能听到模糊的声音,大多数时间都在睡觉。
新生孩子就像“小猴子”,没错,在能走路之前,孩子就像猴子,虽然一时半会用不上两只脚,但在子宫里的日子,他的小腿也会没办法估量的灵活。当他能说话的时候,他就摆脱了像猴子的状况,开始到处爬,变得愈加像人了。
看看他,看看他怎么样通过没目的的探索来认识这个奇怪的世界。这个世界让他困惑,所有东西都让他好奇,他会抓、咬和扔。他充满好奇,可以成长。从他的玩具到家的锅碗瓢盆,他想触摸和品尝所有。
至于别的,他都是通过模仿学来的,但爸爸妈妈却觉得要通过说教让他学习。他们教他彬彬有礼,但有时却会忍不住打他。他们教他说话要温顺,但也会对他大喊大叫。他们教他不要过度重视资金,但在他面前却会由于钱而发生争吵。他们教他诚实,但会用谎话回答了他提出的深刻问题。孩子的成长其实就是在模仿大家,展示大家的真面目。
孩子可能是哲学的起点,也会是哲学的终点。所有形而上学的秘密都存在于无止境的好奇心和成长中。看到摇篮里的孩子或他在地板上爬,大家看到的不是抽象的生活,而是流动的现实。这个现实打破了大家所有些机械式的想法和生活,打破了大家所有些原本以为可以用的公式。
这是迫切进步的需要,这是生命的不断努力和创造,这是坚定的从头到脚,从弱小到强大,从幼稚到成熟,从无知到充满智慧——这就是斯宾塞的“不可知”,康德的“本体”,经院哲学家的“实在的存在体”,亚里士多德的“原动力”,柏拉图的“真的的是”或“真的的存在”。
因此,大家不局限于事物的长度、宽度、厚度、重量、坚固性而是无限地接近事物的本质。
日常一直会有不少不如意之处,大家不能不反抗和追求,在痛苦中顽强地生活。机械论和物质主义的哲学不可以达成公平,不可以让大家理解一棵树的无声成长和渐渐茂盛,更不可以理解孩子们的渴望和欢笑。
童年就该是玩乐的年龄,然而目前不少孩子从来就不是孩子,而有的成长却不想长大。